新闻banner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资讯动态 > 技术资讯

外贸证单“智能化”操作 填报报关单3分钟内完成

时间: 2024-03-29 13:23:39 |   作者: 技术资讯

  企业的产品想要顺利进出口,必须向海关等部门提交进出口报单(下称报关单),并详细注明商品情况、交易类别、物流方式等信息。今年西洽会上,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与慧石慧通公司签约,共同打造智能外贸单证处理中心。

  以前填报报关单至少需要半小时,现在3分钟内全搞定。重庆日报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我市通过“智能化”操作的外贸证单已有1000多单,正在慢慢地推广。

  正常的货物进出口申报流程,一般有五个步骤:接单、制单、审单、申报、查验。

  接单,是相关工作人员接到任务后,从企业方面获取报关单所需要的相关材料;制单,则是根据公司提供的材料,按照统一格式,制成相应报关单;审单顾名思义,指工作人员对报关单进行审核,最后提交给海关。

  三个步骤看似简单,实则非常麻烦。首先,企业准备的材料不少,一般会超过5页A4纸,内容多而繁杂;其次,企业不同,其材料类型、格式甚至语言都不同。所以,一个业务相对熟练的报关单处理人员,操作上述三个步骤,大概需要半个小时左右。

  现场工作人员向重庆日报记者展示了其操作流程。首先,他们打开相应的电脑端操作软件,然后将企业的电子版材料上传。不到50秒的时间内,软件会自动识别材料中的内容,并依规定格式制成报关单。

  随后,工作人员再进入海关的报关系统,将制成的报关单上传,其各项信息会自动归入相应位置,一张报关单便正式完成,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不超过2分钟。“根据相关规定,工作人员还有必要进行一次人工审核,也就是再核对一次信息。”项目负责人张家斌介绍,加上最后这一步,整一个流程时间也不超过3分种。

  “在国家层面,很多年前就希望推行这一智能化单证解决方法,但因技术原因没有成功。”张家斌称,在技术层面,智能外贸单证处理中心使用了人工智能、机器识别、视觉识别、深度学习、语义分析等,这些技术在几年之前,都还在研究阶段,直至近些年才走出研究机构,用于商用领域。

  当然,将这些技术结合起来,运用到报关单的操作处理上,慧石慧通公司前期还是进行了大量的“攻坚克难”。

  “我们从2016年便开始技术累积,除了技术上的突破外,还收集、累积了大量企业报关单的数据在后台,也正是这些沉淀,才能实现有今天的成功。”张家斌说。

  目前,智能外贸单证处理中心已能够识别多种格式的材料,如常规的word、excel等,甚至能识别图片格式,比如JPG、GIF等格式里的内容。同时,通过该项目,各企业的报关信息也会实时、主动地推送到智能外贸单证处理中心的平台中,工作人能第一时间将信息反馈给企业,比以前逐个查找节省不少时间。

  目前在国内,共有两家企业在从事“智能化”单证处理的项目,一家位于上海,一家则是已入驻重庆的慧石慧通。可以说,这也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助推重庆进出口贸易的智能化转型。

  据统计,一个负责操作进出口报关单的工作人员,一个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的工作量,约是1800票,若使用智能外贸单证处理中心的技术,每个人单月的工作量能够提升2-3倍。张家斌称,1个多月来,他们已成功处理了1000多单。同时,他们已于两路寸滩保税港入驻企业飞立达达成合作,将为其处理相关报关单,预计处理单证的数量将很快达到数万单。

  据了解,重庆每年的进出口报关单票数约在100万单左右,而智能外贸单证处理中心目前年解决能力约15万单。这一数据,也是他们接下来一年要实现的目标。

  “未来,我们将在全国建至少5个大型智能单证处理中心,重庆则将是西部地区的总部。”张家斌表示。

  两路寸滩保税港相关负责人则表示,报关等程序属于前置报关,就这一项目而言,在时间节省上影响不大,更多的是人力成本的节省。他称,如果一个企业货物进出口量较大,通过这一项目,便能大大节约人力,同时也降低了错误率。在他看来,智能外贸单证处理中心项目的落户,不仅符合大数据智能化的趋势,也是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探索大数据智能化发展的具体实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