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国家旅游局下发《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并于4月1日起正式实施。《导则》要求各大景区核算游客最大承载量,并提出“景区应测算出空间承载量和设施承载量,并根据真实的情况确定景区最大承载量的基本值;在此基础上,以生态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社会承载量等方面的指标或经验值作为参考”。
空间,是景区存在的根基,也是游客获得游览体验的基础。因此,空间承载量作为景区最大承载量测算的基本值,其数值的确定对决定景区最大承载量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对于空间承载量的测算标准,目前已形成共识,其决定因素包括两方面,即景区有效游览面积和人均空间承载量。其中,有效游览面积可通过测绘获得精确数值,如八达岭长城、恭王府等数家景区在核定景区最大承载量之前,均通过委托甲级测绘单位做科学精准测绘,获取景区有效游览面积的精确数值,为最大承载量的测算提供了精准的地理空间基础数据支撑。但人均空间承载量的指标核定较为困难,虽然在《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导则》等文件中,提出部分景区人均空间承载量指标的参考值,但人均空间承载量的指标涉及多项因素,且景区情况各异,故景区在实际测算过程中应有所调整。
以文物古迹类景区为例,本文认为其人均空间承载量指标的确定至少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考虑,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素权重,最终获得景区的人均空间承载量指标。
第一:基于文物的保护值。文物古迹类景区作为景区的前提是文物保护单位,其文保的责任更为重大,因此文物保护的因素必须重点考虑。此项指标在文物保护规划里均有较为科学的核定,其数值可当作文物保护值的参考标准。
第二:基于安全的理论值。《导则》指出最大承载量是在保障旅游者安全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游客量,因此安全的理论值确定最重要。关于此项指标的核定,国内外已经有了较为权威的实践经验和学术研究成果。具体可参考《关于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人员密集公共场所安全管理预警防范工作机制》、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室关于前门等地的研究成果、《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册》等,上述成果一致认为0.5㎡/人为安全的临界值。
第三:基于游客的心理值。游客作为景区(点)的体验方,其心理值也应最大限度地考虑。具体方法有三个步骤,第一,设定距离区间;第二,问卷调查;第三,根据统计学的办法来进行数理统计,最终获得游客的心理距离。具体操作的流程中,可参考国际权威心理学专家美国学者邓肯关于人与人之间距离的理论,并结合景区真实的情况,一般可分为“30cm以内、30cm-60cm、60cm-90cm、90cm-120cm”四个区间,可将其作为游客随机调查的基础数值。
第四:基于管理的经验值。景区管理方作为景区的实际工作者,其在游客容量管理方面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故其管理的经验值在决定人均空间承载量指标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分量。此项数值的获得,需依据景区多年的游客统计数据确定,包括游客结构、日最大接待量、高峰期、游客游览路线等。
通过考虑文物保护、游客安全、游客心理、景区管理四个因素的影响,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因素权重赋值,能够保证人均空间承载量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景区人均空间承载量指标的核定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但考虑到景区情况各异,建议最大承载量核定方在实际测算过程中,务必最大限度地考虑景区自身以及其它多重因素的影响,吸收景区实际管理者的实践经验,科学合理地确定人均空间承载量指标,唯此,才可能正真的保证最大承载量数值的科学性,进而发挥其对景区管理的指导作用。